校友简介:吴晓,男,汉族,中共党员,1992年7月出生,我校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友。现为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9级金融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
吴晓5岁时因车祸失去右腿,却从未向命运屈服。他扛起家庭重任,陪伴重病母亲奔波求医;他笃志深耕学业,在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金融相关论文;他投身志愿服务,为医护工作者子女提供学习指导,还借助科研优势搜集治疗和康复资料,成为母亲病友的“私人专家”。他以言行诠释榜样,“为奉献者奉献,与逆行者同行”。
2011年,吴晓考入合肥师范学院,2015年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硕士期间,他克服了身体不便,通过攀爬楼梯和练习平衡,学会了骑自行车。2019年,他进入东北财经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专业成绩全院第一。2023年10月,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3 年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等奖项。
吴晓在核心期刊和权威报纸上发表了 9 篇学术论文。与导师合作申报了 5 项省部级及校级课题。2022-2023 年期间,在陪护母亲的同时完成了一篇金融方向的论文,并发表于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期刊《金融研究》,成为该期刊的封面文章。
百次跌倒,淬炼钢铁品质

吴晓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个宁静而朴素的家庭,五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那场灾难中,他失去了右腿,被迫高位截肢。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探索世界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然而,吴晓并没有被命运击垮,相反,他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逐渐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面对生活。从小,他就意识到,自己必须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追逐同样的梦想。于是,书籍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在别的小朋友奔跑玩耍的时候,吴晓选择沉浸在书海中,通过阅读拓宽视野、沉淀内心。书籍不仅为他提供了知识,更赋予了他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他学会用智慧和韧性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2011年,18岁的吴晓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合肥师范学院,开始了独自求学的旅程。离开家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挑战,他并没有退缩。大学期间,他不仅要适应学术上的要求,还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不便。由于身体的原因,许多在别人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他而言却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但他从未抱怨,而是将每一次困难视为磨炼自己的机会。2015年,在大学毕业后,吴晓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宿舍与校区之间的距离,让他不得不面对骑行的挑战。对普通人来说,骑行可能是一项简单的技能,但对吴晓而言,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掌握骑行技能,吴晓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训练计划。他每天坚持攀爬30余级楼梯,以增强单腿的力量和耐力。同时,他还会脱掉假肢练习站立,努力提升自己的平衡能力。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痛苦。无数次,他在训练中跌倒,甚至因此骨折,但他从未放弃。每一次跌倒,他都会咬牙爬起来,继续尝试。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仅让他最终掌握了骑行技能,更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品质。正如他常说的那样:“生活中的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也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2019年,吴晓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和顽强的毅力,进入东北财经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博士阶段的学习是艰苦而充满挑战的,尤其是金融学这样一个需要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领域。面对深奥的理论和艰巨的课题任务,吴晓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他每天至少抽出四个小时阅读国内外精选文献,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专业课程中,他的成绩名列全院第一,赢得了导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认可。

然而,吴晓并没有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他知道,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于是,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他多次前往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数据。
这些调研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最终,他的论文被选为金融学领域国家权威期刊《金融研究》的封面文章,这是对他学术能力的高度认可。此外,他还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刻苦的求学精神,在CSSCI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和报纸上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并与导师合作成功申报了8项省部级及校级课题。他的成就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身边的同学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奉养患癌母亲,不忘求学初心
2021年10月,正当吴晓全身心投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他的母亲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面对这一沉重打击,吴晓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返回家中,扛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工,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而弟弟那一年刚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课业繁重,无法分身照顾母亲。吴晓毅然决定暂时放下学业,陪伴母亲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吴晓的生活变成了医院、家庭和学术之间的艰难平衡。他陪伴母亲奔波于五家不同的医院,从安庆到南京,往返治疗超过20次。最长的一次住院时间超过了20天,期间他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细心观察她的饮食和体重变化,及时询问她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生。照顾病人的工作本就繁重,对于身体不便的吴晓来说,更是充满了挑战。他曾因为一天步行两万余步,残肢被磨出血痕,衣服被汗水浸透,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对他而言,母亲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尽管照顾母亲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吴晓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追求。他合理规划时间,利用每一个碎片化的时刻继续自己的研究。在陪伴母亲住院的日子里,他完成了《金融研究》期刊论文的近8万字回复稿,同时还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辅导硕士生修改毕业论文。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完成了16.3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儿子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坚韧与执着。

吴晓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什么是永不放弃的学术追求。在照顾母亲的日子里,他不仅没有放下学业,反而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在家庭和学术之间找到平衡。这种精神,不仅让他的家人感到骄傲,也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怀揣感恩热忱,践行志愿担当
吴晓常说:“党和国家对我们特殊人群关怀备至,合师这所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给予了我太多支持与帮助,我应该竭尽所能回馈社会。”这句话不仅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行动的指南。从小到大,吴晓深知自己得到的每一份帮助都来之不易,因此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22年,当疫情席卷全国时,吴晓主动报名成为中山区的抗疫志愿者,为抗疫工作者的子女提供线上“一对一”学习指导。他通过微信和腾讯会议等方式,为孩子们批改作业、解答疑问,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尽管他自己也面临着学业和照顾母亲的双重压力,但他依然抽出时间,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次辅导。他的耐心和细心赢得了孩子们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在学校里,吴晓也是一名积极的志愿者。他经常为学弟学妹们分享科研方法,将自己的求学经验倾囊相授。他深知学术道路的艰辛,尤其是对于身体有障碍的学生来说,更需要额外的支持和鼓励。因此,他总是尽力为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无论是学术上的指导还是精神上的支持。截至目前,他的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80个小时,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甚至在陪伴母亲住院期间,吴晓也没有停止他的志愿服务。他在医院里义务辅导医务人员子女学习,并通过腾讯会议等方式为那些忙碌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分担后顾之忧。这种无私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感恩之心,也展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帮助他人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快乐。他常说:“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幸福。”
愿你不惧跌倒,不畏山高,逐光而行终有得
吴晓的坚强不屈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荣誉。他先后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等30余项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那种永不放弃、勇于担当的精神的高度赞扬。他想对合师的学弟学妹们说:“困难是来考验你的,你害怕他就继续横行,你勇敢越过,它就会被你甩到后面直至看不到。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果可以改变,就不必担心;如果无法改变,担心也没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
吴晓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韧、爱与奉献的故事。他从无数次跌倒中爬起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品质面对生活的挑战;他在照顾患癌母亲的同时,不忘求学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他常怀感恩之心,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回馈社会。他的经历不仅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未来,吴晓将继续以他的方式,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