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行知讲堂:经济与管理学院桂徐雄老师作“反公地悲剧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以城中村改造为例”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4-11-29    编辑:朱誉雅  核稿:钟玉文  终审: 陈好    来源: 经济与管理学院 点击:

11月28号上午,“行知学堂”系列学术讲座在锦绣校区博约楼307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经济与管理学院桂徐雄老师主讲,题目是“反公地悲剧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以城中村改造为例”,2022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聆听了讲座。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好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报告首先比较了“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两种理论。由于“公地悲剧”,传统产权理论认为,财富创造离不开产权清晰,例如个人发明一种产品就授予专利,创作一首歌曲就能得到版权。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创造财富需要对各种产权进行整合,而众多分散的私有产权,往往导致产权整合受阻,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例如,从制药到软件半导体,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创造都需要整合无数专利。可是,“专利保护丛林”导致专利整合面临巨额的交易成本,让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得不偿失,最终使得无数专利成果利用不足,处于闲置状态。因此,与“公地悲剧”导致资源过度使用不同,“反公地悲剧”引起资源使用不足。

反公地悲剧”这个概念,对于认清城市更新或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政策含义。首先,城中村改造,需要对城中村中属于不同原住村民的宅基地进行整合后成片开发,而任何一个“钉子户”都可以阻碍土地的整体开发,出现“钉子户”导致的“反公地悲剧”;其次,由于规划制定权与批准权的过度分散而产生的“多机构管制”,使得开发商从最初的开发设想到最终破土动工,需要通过多个管制机构与多级别政府的审批。任何一个部门的审批不通过,都会使得城中村改造无从实施。这是“行政审批”引起的“反公地悲剧”。

针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反公地悲剧”,本报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其一,引入城中村改造片区之间“支持度”排序竞争机制与“区段征收”模式,破解“钉子户困局”;其二,通过放权简政,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克服“行政审批困局”。

经济理论的提炼,离不开真实的经济世界。“反公地悲剧”理论的提出,是源于对真实世界中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与现代主流经济学过分追求数学化和工程化的思路不同,它扎根于真实的经济世界,强调“叙事说理”的研究传统。本报告运用“反公地悲剧”分析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境,有助于学生理解与领悟案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学会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经济与管理学院:桂徐雄)